到網上查 wiki 沒什麼,在自已的電腦上作 wiki 給自己用才厲害。
可能有一些人不了解 wiki 是什麼,我雖然在 MIS 單位,發現很多同事只管寫程式,對於資訊領域的事物了解得並不多。在 Wikipedia 上對於 wiki 的定義是這樣的:
Wiki是一種在網路上開放、可供多人協同創作的超文本系統,由「Wiki之父」沃德·坎寧安(Ward Cunningham)於1995年所創。簡單講,就是共筆系統,可以讓很多人一起編輯,並且將相關資訊以連結串連起來,使之可以從一個關鍵詞跳到另一篇詳細說明或相關的文章,跟在網頁上看到的 hyperlink 一樣。
可是也不全然一定要在網路上才可以做成 wiki。最早的 wiki 概念的應用程式就是在 1980 年代於 Macintosh 上發展出來的(叫做 HyperCard),當時我試用時還驚為天人,是個很了不起的概念。
自己雖然常在 Wikipedia (維基百科)上查找東西,卻未曾想到在自己的電腦上做自己的 wiki 系統。有需要嗎?想要了解的東西,去 google 就有了。一直到某次需要整理資料,除了要找相關的資料之外,還要在網路資料以及我手上現有的資料找出其相關性與脈絡,逐步整理出自成一系的資訊,終於發現還是需要有一套在自己電腦內的 wiki 系統,讓我整理自己的資訊。
依據 簡睿IT隨筆 比較多套 wiki 系統之後,選擇了 WikidPad,因為它看起來給了我更多的承諾:
- 中文使用沒有問題
- 以 Python 撰寫,可以擴充。(雖然約十年前我學了 Python 之後,沒有拿它作任何用途,平常還是使用 perl 居多,包括我的碩士論文整個計算過程也都是使用 perl 加資料庫作成。)
- 因為是用 Python 作成,於是可以跨平台。在 winodws, linux, mac 上都可以使用,合乎我的需求。
- 提供 hyperlink 連結的功能(這當然是必備功能啦)
- 提供結構化管理 (tree 的結構式管理)
- 能管理大量資料。看其內附的 wiki 檔案資料量就很大了,令我信服。我們一閞始總覺得要整理資料應該不會很多,等應用上手之後,資料的成長卻又驚人。
- 提供 tag 的功能。這個功能很有用,我一直在尋找能支援此功能的應用程式。如果我的某篇資料還有待辦事項未完成,我可以利用 tag 將之定為待辦/待補充,以後便容易依待辦 tag 將一些待辦做完補足資料。
- 免費。這不是我的重要訴求,但總是好的。

果然是好用的東西。熟悉需要一些時間,上手之後,資料閞始驚人地成長,我都靠它了。
隨後因為家中使用的電腦換成了 mac,心想這就是使用 python 作成的系統的好處,移轉上去就是了。孰知裝好 mac 版的 WikidPad 之後,總是使用得不順,中文也出問題,會造成亂碼。
真是天有不測風雲,這下子真的糟了,經過數日的奮戰,得到一個結論:要換成 mac 上好用的 wiki 系統,WikidPad 只使用在 windows 上。查了一下資料,很容易地確認符合我需求的軟體就是 VoodooPad 了,價錢還好(US$39.95),也可以使用簡單的免費版本。
我拿 wiki 作什麼呢?搜集資料,並將之整理成資訊。另外,這四個月來,讀了不少書,將之融會貫通也靠它。
心中還是稍稍介意在二個作業系統中使用二套不同的 wiki 系統,整合是個問題。也許,是該考慮 internet wiki。說不定,我的下一個 wiki 系統就在雲端上。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